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于1951年4月成立社会科学系,承担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任务。1952年10月,社会科学系改为政治理论教研室(简称政教室)。1969年大连医学院南迁遵义时,大部分政治理论课教师随校南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学校1978年原址复办,思想政治理论建设也踏上新的征程。1980年9月,重建政治理论教研室,并改名为马列主义教研室。之后,历经马列主义教研室、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学院,2009年6月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2015年12月,思政部与法学系、心理系合并成立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6年4月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恢复独立设置,负责全校各个层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等6个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引进高端人才(2013年“其震工程”引进1人)、招聘博士研究生及鼓励学院老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引育并举,优化师资结构。学院现有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3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21人;教授6人,副教授18人、讲师10人。拥有以李秀华、盛海英、程现昆3位教授带领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个学术团队。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日趋合理。
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整合学科资源,秉承“大思政”的教育理念,着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锻造了一批专兼职相结合的专家团队和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导师13人,思想政治教育导师5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师2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导师6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导师2人。导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硕士学位9人;教授6人,副教授7人;学院的专任教师10人,党政干部3人。导师队伍学科基础宽泛,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蕴含着较强的发展潜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多年来,在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学生德育目标过程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在本科教学中着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三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即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原理与经典文本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自2006年获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起,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强化学科建设,增强人才培养体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始终坚持 “品德高尚、基础扎实、能力提升、素质全面”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熟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较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恪守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能够胜任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宣传和实际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完全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就业率100%。
学院注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教学成绩喜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评辽宁省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1人。在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3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4人。1人获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精彩微课”大赛三等奖。2人荣获大连市年度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总结本科教学成功的经验基础上,大胆地试行研究生教学改革,通过“读书报告会、学术报告、学术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学院历来重视科学研究,重点打造科研团队,凝练科研方向,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研究涉及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总体表现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交叉融合、凸显人文特色的优势。基于医学院校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求多种培养模式,把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人文关怀作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特色初步显现。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学校丰厚的医学人文,如医学伦理、医学法学等教育资源相结合,重点研究青年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特别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探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路径,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探索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的切入点与路径。这一研究方向已取得一定成绩。2016年盛海英教授主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传统文化相关问题研究”项目获批辽宁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8年盛海英教授主持的“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理念的新发展研究”项目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医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和发表相关著作和论文等。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优势和医学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分析医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别是人文素质状况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探讨新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充分利用学校的地域优势,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为依托,开展旅顺近现代爱国主义教育史料研究。
2016年至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持科研课题30项,教改课题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1项。其中盛海英教授主持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传统文化相关问题研究》于2016年获得辽宁省社科基金规划重大项目,盛海英教授所主持课题《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理念的新发展研究》获得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本学院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33篇,其中CSSCI论文15篇。出版著作5部,获得辽宁省“十二五”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积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理论宣传及相关人才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平台,发挥辐射效应,最大限度地整合伦理学、法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相关资源,拓宽我们的学术基础。
经过多年的建设历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存在着种种不足,距离国内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差距还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仍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以质量为导向,强化学科意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发展,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大连医科大学的首善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