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天安门广场旌旗飘扬、气势恢宏,受阅部队以威武严整的姿态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师生在学院会议室集中观看阅兵仪式直播,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教师及在读研究生共计70余人参加活动,共同见证祖国的盛世风采,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奋勇前进的力量。
本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直播过程中,受阅方队整齐的步伐、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昂扬的精神风貌令全体师生感到心潮澎湃,更加坚定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信念。当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时,会议室现场爆发出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观看现场
此次集中观看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举措。通过近距离感受国家的繁荣强盛,师生们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强化了历史责任感。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观看阅兵仪式为新起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刘景伟(学院党总支书记):阅兵式上受阅方队的昂扬姿态、先进装备的震撼亮相,不仅展现了我国维护和平的坚定实力,更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真理,正是无数人民群众浴血奋战,才铸就了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伟大胜利。学院将以此次阅兵为契机,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与理论研究,引导师生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感悟历史逻辑,让“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成为青年学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精神动力。
于泉蛟(学院副院长):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满怀期待地观看这场气势恢宏的阅兵盛典。阅兵不仅是国防力量的展示,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大思政课’。阅兵式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奋斗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平发展精神等,是最直接、最形象、最有效的思政资源。我要将阅兵式所蕴藏的丰富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之中,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许传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教师):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了本次阅兵式,思想受到教育,精神接受洗礼,深刻感受这场宏伟的阅兵不仅是对历史胜利的隆重纪念,更是对未来和平的坚定守护。检阅方队亮点纷呈,不少最新装备和首次公开亮相的国之重器,充分展示了我军制胜现代战争的强大能力。尤其是战旗方队展示的功勋荣誉旗帜,仿佛在诉说着英雄先烈们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刻铭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要以此次阅兵为契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胡英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教师):这场阅兵盛典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从视觉到心灵的震撼,它不仅展示了祖国强大的国防力量,更揭示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密码。阅兵式处处可见“整齐划一”,体现着国家秩序的美学,诉说着人民军队的纪律与忠诚。这里处处可见个人价值与国家使命的高度统一。从抗战老兵颤巍巍的敬礼,到年轻士兵坚毅的目光,历史与现实完成了交接。八十年前,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中获得胜利,今天,中国人民必将在自信与团结奋斗中迎来伟大的民族复兴!
张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教师):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这场阅兵式令我心里热血沸腾,回首那段沉痛的历史,我仿佛能触摸到祖国的心脏,感受到祖国的脉搏,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坚韧不拔,永不放弃,才支撑着华夏大地在一次次的重创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今天的阅兵不仅彰显了军事实力有了巨大的提升,更是展现了强大的国力。要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孙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阅兵式令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老兵胸前的勋章映着岁月,是昔日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的勇气;整齐的方队踏响大地,先进的装备划破长空,这是今日中国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底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是未来我们一定会实现的志气。这不仅是一次阅兵,更是一堂穿越时空的思政课。我会把这份震撼化作星火,让学生们从历史的褶皱里读懂“自强”二字的分量,让和平年代的青春,始终与家国同频共振——因为我们站立的地方,正是先辈用热血守护的中国。
张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教师):这场纪念大会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史书画卷,从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军队的威武、祖国的强大、党的伟大,进一步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更增强了自豪感和责任感。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会把这场纪念大会的意义以及阅兵仪式带来的震撼及时融入教学之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听从、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和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努力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翟思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教师):这场阅兵予以中国人民的不仅仅是震撼的阵容,更是和平岁月里的精神传承,是一场既盛大又深刻入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西方技术封锁时的艰难仿制,到如今着力打造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一段无比艰辛的历程,阅兵式上的每一件装备都凝聚着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彰显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这也启示了我们作为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钉钉子”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在思政领域持续深耕自己的本领,早日实现自我的飞跃式成长。
付媛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在我看来,一方面,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要立足当下、砥砺前行。这场阅兵式激励我此后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和科研素养,练就过硬本领;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发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观引领作用;要关心国家发展大局和国际形势,积极为全球治理问题建言献策。
吕丹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在观看本次阅兵仪式的过程中,我既被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所震撼,更从历史维度感受到了这场盛典的深刻意蕴。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我将深刻挖掘这场阅兵仪式所提供的珍贵教学资源,并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工作,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历史的厚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我们或许不能像军人那样守护疆土,但可以在三尺讲台守护好“精神疆土”,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阵地,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赓续抗战精神的火种,从而真正实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课程使命。
张策(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教师):当庄严的国歌声在天安门广场响起,当威武的人民军队以雄壮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城楼,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这次阅兵更让我明白,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我们纪念胜利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平,让战争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在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王玲(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这次大阅兵,不但是一场庄重的仪式、一座精神丰碑,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是思政课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抗战阅兵这一契机,将阅兵所蕴含的伟大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融入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我们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坚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涵养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铸牢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高举伟大抗战精神的火炬,照亮新时代的长征路。
王淑君(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当纪念大会的直播画面在屏幕上展开,那震撼人心的场景不断冲击着我的内心,我深感责任重大、备受鼓舞。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会认真将大会中展现出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和大国担当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与不屈的抗争,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结合阅兵中展示的军事装备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深入讲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
席立楠(2023级研究生):阅兵式既是对先辈英烈的缅怀,也是对后辈青年的召唤。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我们既要继承先烈们不畏强敌、不惧牺牲的斗争精神,也要肩负起建设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在学习中积蓄力量,在奋斗中锤炼品格,在担当中书写青春。
宋晓佳(2024级研究生):观看阅兵式之后,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力量在我心中激荡不已。整齐划一的方阵、先进精良的装备,彰显着国家的强大实力,令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这份力量融入日常,以坚定的信念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让和平的薪火永远传递。